全球首个亿吨级绿色甲醇项目突遭撤销!
发表时间:2025.07.03 关注: 4
2025年6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办事大厅一则公告引发行业震动:全球首个规划产能达亿吨级的液态阳光绿色甲醇制造项目正式撤销。
该项目原计划落户内蒙古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巴音敖包工业园,总投资高达185.3亿元,建设周期从2024年7月到2026年8月。其雄心勃勃的蓝图是:一期建成50万吨/年示范项目,二期跃升至500万吨/年,远期目标直指年产能1亿吨绿色低碳甲醇。
项目核心在于利用阿拉善盟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可利用量超13亿千瓦),通过捕集二氧化碳耦合新能源制备的绿氢,一步法合成绿色甲醇,核心技术宣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项目戛然而止,虽具体原因未明,但背后折射出绿色甲醇产业在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业化征途中的诸多关键挑战:
-
技术与工程放大风险: 从实验室或中试规模的“万吨级”骤然跃升至“亿吨级”,非简单数字叠加。大规模CO₂捕集、高效稳定的大型电解槽阵列制氢、复杂的反应工程集成、长距离能源输送匹配,每一步都充满工程和技术挑战。放大过程中的效率损失、稳定性、安全性问题,是横亘在蓝图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
严峻的经济性拷问: 185亿的巨额投资是沉甸甸的压力。当前绿氢成本(依赖风光电及电解槽)显著高于灰氢或蓝氢,二氧化碳捕集也需成本投入。即便技术可行,合成的绿色甲醇成本能否与传统化石路线甲醇竞争?在缺乏足够高的碳税或强力绿色溢价支撑的当下市场,经济账是否算得过来是项目生存的根本。
-
政策与市场的不确定性: 绿色甲醇的生命线紧密捆绑于政策环境。碳定价机制、绿氢/绿色燃料补贴政策的稳定性与力度,直接决定项目盈利前景。同时,作为新兴产品,其下游应用市场(如绿色航运燃料、化工原料)的成熟度、接受度以及能否形成稳定溢价,仍存在变数。巨大投资需清晰、长期且有力的政策与市场信号护航。
-
巨量资源与系统整合挑战: 年产亿吨甲醇所需的风光资源量、土地面积、水资源消耗(电解水制氢需大量水)以及配套电网设施都是天文数字。在特定区域内协调如此庞大的资源供给,并确保整个“风光发电-制氢-CO₂捕集-合成-储运”链条高效、稳定、协同运行,其复杂性和难度远超一般工业项目。
该项目的撤销无疑为如火如荼的绿色甲醇热潮敲响一记警钟。它清晰地表明:描绘万亿市场蓝图的雄心,必须直面规模化落地的残酷现实——技术可行≠工程可行≠经济可行。
这并非否定绿色甲醇的未来价值。作为实现深度脱碳,尤其在难以电气化的航运、化工等领域的关键载体,其战略意义毋庸置疑。此项目的波折,恰恰揭示了产业从“示范”走向“主流”所必须跨越的深壑:持续的技术降本、严谨的商业模型验证、配套政策与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市场接受度的培育。
首个亿吨级梦想的暂时搁浅,是绿色能源转型复杂性与艰巨性的真实映照。它提醒所有入局者:通往零碳未来的道路,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创新魄力,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耕耘。只有跨越了成本、技术与系统整合的鸿沟,绿色甲醇的万吨巨轮才能真正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