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北京中智伟业技术培训中心官方网站!
24小时服务电话:010-58412226

上海石化爆炸:安全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

发表时间:2022.06.20 关注: 306

2022年6月18日4时左右,上海石化的乙二醇装置发生火情。资料显示,上海石化乙烯装置年产能70万吨,往下配套有60万吨的环氧乙烷-乙二醇联产装置。此次事故,其环氧乙烷装置直接受到影响,甚至可能整个大乙烯装置也会停车。


目前,中国乙二醇年产能约2100万吨。从供给端生产方式来看,乙烯法是乙二醇主要的来源,年产能大约1400万吨。乙烯法的生产路线为乙烯—环氧乙烷—乙二醇,主要的差异在于乙烯的生产工艺不同。其中,以石脑油裂解路线制乙二醇产能约1100万吨,MTO路线制乙二醇的产能约90万吨,另值得一提的是卫星化学2021年在连云港投产的182万吨乙二醇装置采用的是乙烷裂解制乙烯路线。此外,中国煤制乙二醇是经由草酸二甲酯加氢制得,近些年由于成本和品质的原因,增长势头放缓,产能合计约700万吨。从供给结构来看,中国乙二醇的价格主要由石脑油裂解成本来进行支撑,或者说乙二醇的价格波动与油价的关联度相对较高。


2021年,中国乙二醇产能对应的产量是1180万吨,开工率为56%。较低的开工率无疑和装置的盈利性息息相关。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这个区间为例,乙二醇的华东到岸价为676美元/吨,乙烯的到岸价平均为1085美元/吨,若外采乙烯生产乙二醇,完全生产成本约800美元/吨,这意味着依靠外采乙烯单体来生产乙二醇亏损为124美元/吨,单吨亏损接近1000元人民币。那么,对于一体化的企业而言,即依靠石脑油、甲醇、乙烷来生产乙烯,并往下配套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的企业情况又是如何呢?


对于乙烯法制乙二醇的工艺,最终比拼的成本是乙烯的完全生产成本。乙烯的生产成本越低,乙二醇的生产成本也越低,企业的成本竞争力也就越强,盈利性也就越好。依然以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这个区间为例,石脑油裂解、甲醇制烯烃(MTO)、乙烷裂解生产乙烯的完成成本分别是1208美元/吨、1093美元/吨、650美元/吨,这也就是说以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单吨亏损约123美元,MTO基本处于盈亏平衡,乙烷裂解装置单吨乙烯反而盈利435美元/吨,一体化乙二醇的单吨完全生产成本分别为876美元/吨、809美元/吨、552美元/吨。从乙烯法来看,除了乙烷裂解—环氧乙烷—乙二醇路线单吨盈利超过100美元外,其他路线均有不同程度亏损,其中石脑油路线亏损最为严重。


那么对于近700万吨的煤制乙二醇情况如何呢?煤制乙二醇是煤-草酸二甲酯DMO—加氢—乙二醇的工艺路线,装置多分布于煤炭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是高油价低煤价时代的产物,如今随着煤炭价格走高生产成本高企,工艺仍在不断的优化和探索过程中,由于乙二醇还需通过集装罐等物流方式长途跋涉到化纤消费中心萧绍地区,物流成本也不可小觑。综合以上原因,过去一年半,中国的煤制乙二醇行业开工率不到四成,在这个开工水平下,乙二醇的完全成本高达980美元/吨,单吨亏损近300美元。过去几年急剧扩张的煤制乙二醇产业,如今已然快速降温。


从乙二醇的需求结构看,消费主要集中于聚酯行业(涤纶长丝、聚酯切片、涤纶短纤、聚酯瓶片),占乙二醇总需求的95%以上,其他主要是不饱和树脂和防冻液。2021年,中国乙二醇的消费量约2200万吨,仍需进口1000万吨乙二醇,主要来自中东、东南亚和日韩等地区。随着中国乙二醇产能的扩张,特别是具有较强成本竞争力的乙烷裂解—乙二醇工艺路线,在不断填补进口缺口的同时,也使得其他路线的开工水平出现一定的下滑。


此次乙二醇装置爆炸事故,对乙二醇的产能虽然影响不大,但正值2022年的安全生产月,乙二醇全行业或将面临较为严格的自查整改和停产整顿,而新增环氧乙烷和乙二醇的项目审批也或有滞后,同时伴随聚酯行业的逐渐走强,乙二醇的价格或出现较大上涨。


2021年安全生产投入同比降六成

据上海石化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2019年——2021年,公司安全生产投入分别为2.35亿元、2.85亿元、1.12亿元,2021年同比下降60.53%。


业绩方面,据该公司2021年年报数据,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2.8亿元,同比增长19.51%;净利润20.01亿元,同比增长218.50%。上海石化分析称,2021年公司营业利润较上年大幅上涨主要受原油价格上涨及国内经济从新冠疫情影响中复苏,下游端需求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石化在2021年年报中披露其2022年的经营目标。2022年,该公司计划原油加工总量1365万吨,计划生产成品油总量757万吨、乙烯82.52万吨、对二甲苯66.60万吨、聚乙烯43.1万吨,聚丙烯45.3万吨,乙二醇10.3万吨,腈纶纤维2.1万吨。


财报显示,2022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2600.61万元,同比增加27.61%;净利润21.35万元,同比回落81.81%。


二级市场上,截至6月17日收盘,上海石化报3.35元/股,最新市值363亿元。


人民日报:安全就是竞争力,就是效益!
( 2021年08月11日 18 版)

我们不应把安全只当作成本,安全其实就是竞争力,是效益。只有确保安全合规,企业才能往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发展。相反,那些只顾短期利益而“因陋就简”的企业,只要出事故,往往“一失万无”。


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偷懒、取巧,唯有脚踏实地,确保安全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期,一些地方生产安全事故多发,事故风险有所抬头,安全生产形势复杂严峻。为排查风险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国务院安委会派出16个督导检查组奔赴各地,下矿井、进工厂、上船舶,对15个重点行业领域进行督导检查,查处了一批重大安全隐患,曝光了一批典型违法案例,起到良好的震慑警示效果。

事实上,这并非今年首次“安全摸底”。4月份以来,国务院安委办就组织过34个工作组,对各地180多个企业单位进行明察暗访。目前不打招呼、直插现场的明察暗访已常态化。这既是以实际行动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更充分体现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对安全发展理念更加重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安全生产同样如此。前不久,笔者跟随国务院安委会督导检查组,进入某省实地查看中小矿山,发现一些企业超员超采、设备因陋就简、人员麻痹大意等问题并不鲜见。病根就出在没有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上。


敲警钟,别以为“安全生产没出事就放心了”。面对督导检查,有些企业自夸“多年没出过安全事故”,向督导组“拍胸脯”,而实际检查中却发现不少重大安全隐患,可见企业麻痹大意。须知,安全生产具有规律性,不论生产设备、厂房建筑还是巷道设施,大多会因为使用而磨损、老化,且时间越长,越可能积累风险,切不能因为至今未出事故就掉以轻心;安全事故发生也有偶然性,天气突变、市场波动、情绪干扰等都可能使人松懈、倦怠、焦虑,给生产安全埋下隐患,因此,对安全生产必须时刻保持警觉,须臾不可放松。

算大账,别以为“减少安全投入等于增加效益”。这种心态在一些中小企业中表现突出,比如有小矿山为节约成本,将两个逃生出口减为一个、地下排水设备配置不全、专业勘探队伍省钱不请,给安全生产埋下了“定时炸弹”。在利益驱动下,超员超采、抢工期、赶产量,更直接加剧了事故风险。

抓落实,别以为“管理手段新必然安全效果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影像识别等新技术、新手段能提升企业管理效率,某种程度上也能更快发现危险苗头,但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都具有专业性,切忌“照搬照抄”。比如有的企业监控设备很齐全,但安全死角却照不到,还有的地方一味追求大数据查台账,却把必要的现场检查环节变为线上监管,使检查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技术可以赋能,安全仍须实干,只有将新技术与专业能力结合好,才能真正服务安全生产。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对企业而言,不应把安全只当作成本,安全其实就是竞争力,是效益。只有确保安全合规,企业才能往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发展。相反,那些只顾短期利益而“因陋就简”的企业,只要出事故,往往“一失万无”。因此,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偷懒、取巧,唯有脚踏实地,确保安全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